瞭望 | 全链突破向太空

作者: | 2024-10-21 09:12:22 | 492人阅读

摘要
从顶层设计牵引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工业体系融合、应用场景拓展、软硬件设施配套等环节,实现全链条推进、全链条突破,助推航天事业加速“起飞”。

从顶层设计牵引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工业体系融合、应用场景拓展、软硬件设施配套等环节,实现全链条推进、全链条突破,助推航天事业加速“起飞”   在传统航天领域,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头部玩家,为何要大力发展商业航天?一般认为,商业航天在创新效率、成本优势、产业拉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成为各航天强国竞争的重要战场   在大步迈向万亿产业过程中,我国商业航天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还需要进一步完善,尤其要在市场准入、关键核心技术、探索商业化闭环等方面加快发力   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  中国商业航天,迎来新突破。   9月11日,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,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,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。   近年来,“商业航天”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,让“逐梦星空”照进现实。所谓商业航天,是指以市场为主导、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,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、制造、发射和应用。   随着航天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,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商业航天正从导入期迈向成长期,逐步在卫星通信、遥感、导航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同时,太空旅游、太空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也将为商业航天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。   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,也是当今世界航天发展的大趋势。凭借技术迭代、降本增效、场景应用等优势,商业航天能够实现与传统航天的互补,共同助力航天事业再上一层楼。如今,美英等国家将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点,积极抢占这一赛道。   这一趋势下,我国商业航天从顶层设计牵引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工业体系融合、应用场景拓展、软硬件设施配套等环节,实现全链条推进、全链条突破,助推航天事业加速“起飞”,大步迈向万亿级产业规模。 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(2024年9月25日摄)   汪江波摄本刊   大潮来袭   8月6日,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,顺利进入预定轨道。这是“千帆星座”计划(G60星链计划)首批组网卫星,该计划今年将发射超百颗。   更多卫星组网,预示着航天商业化大潮来袭。日益增长的发射任务,将助力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程打通,推动商业航天迈向万亿市场。   传统上,航天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负责,而商业航天是由私营企业或合作企业来推动和开展。“商业航天与所有制无关,而是与‘商业’‘市场化机制’‘盈利’‘成本’有关。”受访的业内人士说。   在传统航天领域,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头部玩家,为何要大力发展商业航天?一般认为,商业航天在创新效率、成本优势、产业拉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成为各航天强国竞争的重要战场。   ——创新效率更高。航天商业化可加速技术的迭代升级,推动工程技术、制造模式、合作机制等创新,有效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效率。   作为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,商业航天涉及能源、材料、信息通信等前沿领域。航天商业化发展,能加速推动相关领域的成果应用和技术迭代。   2018年正式投入运营的银河航天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银河航天”),成立之初就开拓新的供应链,遴选非传统配套单位。2018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,银河航天从汽车配套企业中遴选出3家民营企业,引领企业在工艺、技术上聚合创新和迭代,大大提升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。  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说,不少为汽车等行业提供零部件的制造企业,在银河航天的牵引下,逐步进入商业航天供应链配套体系,满足商业航天企业的工业化生产,助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。   ——成本优势明显。航天商业化是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,依托我国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,实现低成本、高效率的批量化生产。   传统卫星是以国家任务和科研项目为导向,并未实现批量化生产。而商业航天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,这一性质决定了企业要在低成本和高质量之间寻找平衡。   例如,谐波减速器对于卫星核心单机的关节驱动至关重要。在传统航天领域,谐波减速器因需满足极端太空环境中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要求,需要采用昂贵的金刚石材料,成本较高。为了降成本,银河航天和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,重新设计齿轮的接触面,优化材料及润滑方式,开发出新型谐波减速器,成本降低一半。   张世杰说,在卫星制造领域,商业航天企业低成本、批量化生产的优势正进一步凸显,卫星研制正从“少量定制模式”向“批产模式”转变,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正在成为可能。   ——产业拉动力强。航天商业化后技术辐射面广、关联产业多,能够快速链接上中下游关联企业,产业链的拓展能力强。   长期以来,传统航天的供应商和运营商相对固定,产业链相对封闭。随着航天商业化,更多卫星和火箭从科研性质转变为商品性质,生产制造体系转向民用工业体系。这一转变,将拓展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,实现低成本、高效益、可靠性的目标。   如今,我国已初步形成集火箭总装总测、卫星研产、卫星数据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,市场规模逐年增长。  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,从2015至2020年,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.2亿元突破至万亿,年均增长率达22%,预计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3382亿元。   ——应对国际竞争。航天产业是各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,美、英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抢占这一赛道。   航天最为集中的近地空间,由于轨道和无线电频率资源有限,目前的规则是“先到先得”。全球对低轨卫星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,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德国、韩国等相继规划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计划。   我国入场商业航天的步伐亦在加快,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。2014年出台的《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》,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。2015年印发的《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15—2025年)》,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,这一年被视为“中国商业航天元年”。2024年,“商业航天”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商业航天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。   政策利好下,商业航天活动更加踊跃。例如,蓝箭航天的大型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,计划于2025年实施首飞;星际荣耀的首款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双曲线三号,预计2025年1月交付;长光卫星实现115颗“吉林一号”卫星在轨运行,打造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;银河航天组建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,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“小蜘蛛网”。

关键字: 瞭望 | 全链,突破向太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