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“李鬼网站”无所遁形

作者: | 2024-10-23 09:27:05 | 300人阅读

摘要
近日,一篇带有“人民网”标识的评论文章《低俗炒作博眼球,爆“瓜”文化不可取》引舆论场热议,经警方调查,“系不法人员假冒媒体名义杜撰并上传网络”。此后,各路媒体纷纷跟进,曝光仿冒正规网站这一“成熟产业”。

近日,一篇带有“人民网”标识的评论文章《低俗炒作博眼球,爆“瓜”文化不可取》引舆论场热议,经警方调查,“系不法人员假冒媒体名义杜撰并上传网络”。此后,各路媒体纷纷跟进,曝光仿冒正规网站这一“成熟产业”。 具体讲,客户仅支付几百至千元的费用,无需提供任何个人身份信息、无需备案,技术人员便可根据需求制作违规网站。记者随机联系到的一位网页开发人员,半小时内即完成了“山寨”网站页面的设计,与原网站相似度近乎百分之百。“贴心”的服务、“亲民”的价格、“乱真”的效果,共同助推这一黑灰产的猖獗势头。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《2020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》,当年我国发现约20万个针对境内网站的仿冒页面,同比增长约1.4倍。“李鬼网站”防不胜防,背后风险不能不引起重视。 梳理相关案例便可对种种风险有清晰的认知。其一,给诈骗等违法犯罪提供可乘之机。比如,有人冒用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名义运营非法网站,诱导网民购买理财产品、参与投融资项目。再比如,有人冒用高校期刊的名义架设网站,骗取审稿费、发表费、版面费等费用。其二,给生命安全敲醒警钟。今年5月,应急管理部在一场新闻发布会提及利用虚假政府网站售假证的危害:“这导致不具备基本安全技能的人员从事高风险作业或管理活动,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埋下重大事故隐患,严重扰乱正常安全生产秩序。”其三,抹黑官方公信力。当前,媒体及政务类网站已经成了“套牌网站”的“重灾区”,部分网友看到诸如开头提到的虚假评论文章,很可能会信以为真,进而形成关于媒体的不客观评价,对其公信力造成破坏。 决不能让“李鬼网站”大行其道!早在十年前,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就被要求统一悬挂“防伪标识”,用户点击此标识即可看到该网站主办单位的名称、机构类型、地址、职能等真实信息。据报道,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,一批山寨网站纷纷“现形”,全国共发现各类政务网站被仿冒问题2.9万余起,效果可见一斑。然而,由于冒牌网站隐蔽性强、更新迭代快,加之其服务器通常位于境外,监管部门的打击难度亦可以想见。即便如此,我们也不能任由“李鬼网站”收割关注、逍遥法外。 从治理主体的角度讲,一方面,网络平台要充分压紧压实主体责任,可以从搜索引擎入手,加大对官方信息、权威信息的展示力度,对于疑似仿冒网站要及时做出分类提醒,谨防广大网友上当受骗;另一方面,“李逵网站”也要有所作为,通过固定证据寻求法律帮助、发布官方公告以正视听等方式,最大程度消除虚假网站、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。此外,社会公众也要主动掌握辨识正规网站的基础知识,积极举报那些耍“套牌”戏法的仿冒网站。通过多方努力,“李鬼网站”定能无所遁形。(静子)

关键字: 让“李鬼网站”,无所遁形